查看原文
其他

那年夏天

李世娟 石庄大茶坊 2024年11月05日 06:01

儿时记忆中的夏天总是那么的热。

烦人的知了躲在树上卖力地叫着,刺耳的声音从盛夏延续到初秋......

 

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午睡的。等到大人睡熟,结束“假寐”,踮着脚悄悄地溜出家门,赶到与小伙伴约好的地点,三个一群,五个一伙地逮知了去了。没有小伙伴约的孩子,赤着小脚在家门前的沙灰路上玩着泥土,灰头土脸也不亦乐乎。

 大点的孩子扛起澡盆,一路小跑,直奔家边的小河港。“噗通”一声把澡盆丢下河,然后再“噗通”一声,把自己也“丢”了下去。先在河里畅快的扑腾几个来回,凉快凉快,去去暑气。累了,就歇一歇,在靠岸边的泥沙里一阵摸索,顺手就把一捧捧螺蛳扔进带来的澡盆里。运气好的时候,还能用脚在河底的淤泥里踩出几个的河蚌来。有了这样的“战利品”带回去改善伙食,家里人也就对其偷溜下河的行为简单地责备两句罢了。


不敢下河的,就心痒痒地站在岸边做做“吃瓜群众”。一旦哪个“英雄”摸到一个大的河蚌,“吃瓜群众”也会像啦啦队一样欢呼几声。这时,河里、岸上都会像赛场一样沸腾一下,惊得躲在岸边草丛里的野鸟不知所措地扑棱棱奔逃而去。

 一条细长的水蛇也从河对面葱葱郁郁的芦苇丛里急速地游了出来,河面划出了一条长长的白线,速度势不可挡。眼尖的“吃瓜群众”,边尖叫边提醒着河里的“英雄们”,“英雄们”便如丧家之犬般,手忙脚乱地划拉着爬上岸,狼狈的样子惹得岸上又是一阵哈哈大笑。

 更有一些胆大的,跑到村里废弃已久、杂草丛生的土窑那里打仗去了。八十年代的农村,时常会有电影队下乡放电影,题材大多是战争片。男孩子们看完电影,积攒的战斗热情无处释放,废弃的土窑便成了最好的模拟战场。武器是就地取材的土疙瘩,队伍先是分成两派:好的一派和坏的一派。战斗模式是相互投掷“武器”,一番战斗打下来,场面极其混乱,不知何时,两派已经演变成多派,最后变成了混战。当西斜的太阳悄悄落到小土窑西侧那一排水杉树上时,“战士们”才想起还要赶回家煮晚饭、烧澡汤、扫场地。

 女孩子自然也是有事情做的。顶着热辣的太阳,眯着眼睛,到自家园前屋后的树上寻找蝉蜕。树稍,树干,树根,都有可能找到金蝉们脱的“壳”。蝉蜕的足,抓在树皮里,取蝉蜕时,务必要拿捏好力道,稍稍不小心,那层薄薄的、褐色的外壳,就可能要被捏碎了。别小看蝉蜕,听大人们说,这是中药材,可以拿到街上的药房里换钱的。于是,一个暑假下来,勤力一点、眼尖一点的女孩子攒下来的蝉蜕能卖不少钱呢。


长江中下游、江海平原的农村,老百姓逐河而居,屋前屋后栽种着各色杂树,所以一到夏天,蚊子多到可以用手捧,天越热蚊子越多。在屋外场上吃晚饭时,一只手抓筷子,另一只摇着蒲扇赶着身边的蚊子。蚊子女士太“贪婪”,前赴后继,人们便放出大招—做“蚊烟”。先拢来一堆之前收割下来的麦芒,点燃,等燃烧的麦芒窜出火焰时,再覆盖上从水稻田里拔回来的稗草,正在燃烧的麦芒因为接触不到空气,便开始冒出浓浓的白烟,风起,白烟过处,可恶的蚊子也“识趣”地躲远远的。夏天的傍晚,家家户户皆生“蚊烟”,村庄在一缕缕烟雾里若隐若现,似真似幻,宛若仙境。

当夜的黑幕升了起来,漫天的星星约好了似的,“唰”的一下闪亮登场了,钻石一样一闪一闪地点缀在头顶的黑幕上。萤火虫带着它心爱的小灯笼穿梭在草丛中。不远处玉米地里的叶子,在夜风的吹拂下,发出沙沙的摩擦声。劳作了一天的邻居们,各自吃完了晚饭,卸下了一身的疲惫,跑到要好的邻居家,聊聊东家长西家短。精力旺盛的孩子们照旧凑在一起打打闹闹,玩够了,找到各自的家人,听听神叨叨的邻居爷爷讲一讲古往今来稀奇古怪的奇闻趣事。

 我们小时候的夏天,已经一去不复返了,现在农村家家户户安装了空调,孩子们的夏天基本都在空调房度过。

渔网少了,上网多了,

蚊子少了,文字多了,

知了少了,知识多了。
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,
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,
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。

怀念那些年的夏天,

那些年的我们......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石庄大茶坊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选择留言身份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